('
第224章 成败(四)
夕阳向晚, 倦鸟归林。东西二市的暮鼓在酉时敲响,浑厚悠长的声音蕩过列肆。贩夫走卒在市署官吏的催促下关闭爿铺、收拾货物,而后在出口前排成长队,井然有序地离开。
祭祀的队伍从西山归来, 径直穿过了明德门。摄政準许僭越的六牧玉辂上, 姚知微掀开朱幰, 看了一眼天色。见西边红日余半, 她即刻命万春荣传令加快速度。
逶迤的仪仗开入皇城, 宗亲、百官三拜后辞去。因姚知微尚未移宫太极,她的大驾仍须返回兴庆宫。于是长达数里的队伍缩短了不少,前呼后拥的八百人过了景风门往东去。
“皇姐……”姚知浚遣人护送家人回兴宁坊, 自己却打马折返,被拱卫蜀王的亲兵拦在一旁。
姚知微叫停车驾, 待万春荣替她挽起通幰后, 方微微侧首。白玉九旒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,发出一阵稀疏而清脆的玉鸣。
“天色不早了, 景王不回去?”
清泠的声音飘入耳中,姚知浚有一霎的失神。
晚风习习, 撩拨着玉辂两侧的旗仗上首的金龙口中所衔的緌带和垂铃。着储君规制衮冕的姚知微安坐其中,双手自然地搭在扶轼上。扶轼前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金凤爪中亦挂有的金铃, 正细微地摆动着。
金质柔软, 所以它们的声音与振玉相比, 稍显沉闷。但后者跟姚知微的声音相比, 亦不足为贵。
骑马出行是大虞人约定俗成的规矩,无论男女。当然, 老弱病残孕以及特殊情况下除外。故此次祭祀,除了主祭和女眷, 无人有资格乘车。姚知微二者都占,所以不用像随行官员一样更衣换冠,省下不少麻烦。
是以煊赫的仪仗中,乘于天子玉辂之上的摄政王姚知微着九章衮冕,分明是当世魁柄独持的尊者模样。然而朱颜不随落日而损,她那副随意的姿态尽显风神隽秀。举手投足间,只给人一种出尘的淡然。
穿着这样繁複的衮衣绣裳,等大驾过了飞轩门……
它便要成为她的华丽的裹尸布了。
姚知浚有些不忍,但他与虎谋皮,此刻也没有别的办法。毕竟姚知临铁了心要争权,而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。倘若事情败露,姚知微会放过他吗?
再宽宏大量的君子,也不会容忍别人不断蹬鼻子上脸。
挽紧缰绳的手心沁出些许汗来,姚知浚垂首,以恭敬的姿态躲避姚知微如电的目光:“臣弟此次随您祭祀,得到的感触颇多。”
“哦?”姚知微饶有兴趣地问,“果真如此,本王可要洗耳恭听了。”
“不敢。”
马上的姚知浚将脊背压得更低:“父皇昔日铸下大错,导致天下生出许多本不该有悲剧来。母后和两位皇兄之事,更令人扼腕叹息。”
“只是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
“逝者已逝,生者……生者毕竟是我们的父皇、天下的主人。”
“皇姐,您如今身为摄政,一举一动皆为兆庶所瞻。您是天下人的表率,这次的祭祀之举亦得四海归心。”
“然而生父尚在,将其怎可遗忘?”
“臣弟的意思是,不若召宗亲而往视之,留迹以封衆口。”
姚知微故作沉思:“父皇中风以后,外面竟然生出这样的非议吗?”
“本王与父皇是亲父女,血脉相连。无论发生什麽,这都是不能更改的事实。”她轻叹一声,“但不排除有心之人在造谣生事,你说的对。政务繁忙,本王也的确很久没有去瞧父皇了。”
“宗亲随祭劳累,且现已散去,再召恐添其乏。不如皇弟陪本王同去?你府邸离兴庆宫不远,往返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。”
“是……”
“那便由你带路,”姚知微见他颔首应下,重新坐正,吩咐万春荣道,“贤妃娘娘就不必跟随了,你领些人,送她先回长庆殿。”
万春荣欠身,领命而去:“诺。”
“带路吧。”
“是。”
姚知浚忐忑地打马上前,望着那一小股分离出去的护送贤妃的队伍,心中深感不安。但他身后,蜀王的仪仗正跟着自己缓慢前行,并未停顿。于是,这一点疑云很快散去。
他们提前安排有甲士上千,而蜀王这里不过百余仪卫和手无寸铁的侍从。真要打起来,城门一闭,仅凭这些人,姚知微是插翅也难飞。若能生擒最好,若不能……
许是蜀王祭祀未归之故,兴庆宫这几日里安静极了,大同殿与龙池殿之间的夹街更甚。车轮碾在石板上,辘辘有声。过罢和风门又精简了几分的蜀王的仪仗,终于在明月高悬时入了瓮。
扈从拥着十六人擡着的常平舆刚过完飞轩门,还未走远,前后便齐齐传来一阵响亮的声音。像是碰撞的铠甲混着奔忙的脚步,嗵嗵,嗵嗵,引起了不小的声势。 ', ' ')